“一品一名”政策出臺 沖擊保健品代工亂象
“一品一名”政策出臺 沖擊保健品代工亂象
同一廠家生產的保健品卻能有不同品牌,這個保健品行業多年默認的潛規則即將走向“終結”。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保健食品命名規定》(下稱《規定》),同時廢止2007年發布的《保健食品命名規定(試行)》。其中《規定》第六條稱,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品牌名。這是迥異于此前版本的新規。
“保健品行業普遍存在一張批文對應多個產品的現象,即一家生產企業同時為多個經銷商做代工;而新規中一個產品對應一個品牌名意味著傳統模式將面臨巨大沖擊。”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會長張大超認為,《規定》將規范行業代工現象,并淘汰大量中小規模保健品代工企業。
代工爭議
保健品從上世紀80年代走入消費者視野后,多次經歷大起大落,產品的不當宣傳、傳消模式、政策監管缺失、質量失控等造成諸多行業亂象,貼牌只是其中一例。但過去幾年的監管漏洞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一品多名”現象。
“比方說,代工企業獲得的批文是A牌X塑粒,而經銷企業有個注冊商標是B,那么實際的寫法就是B A牌X塑粒。”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還可以有C A牌X塑粒,D A牌X塑粒。這些產品包裝不同,品牌名不同,但批號卻一致。
由于申請“健字號”的藍帽審批程序至少需要2年時間,保健品審批流程也日益趨嚴。因此類似上述的套號現象雖然是公認的灰色地帶,但大多數企業都涉足其中。
這為行業監管增加了極大難度。“如果一個經銷公司的產品出了問題,那么是否說明其他的同批號產品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另外,產品出問題的企業一旦改變了包裝和品牌,又變成合法的了?這些都增加了監管難度。”張大超表示。
而新規中明確指出,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名稱,一般由品牌名、通用名、屬性名組成。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品牌名,而批文只有代工企業有,這意味著一家代工企業為多家經銷商代工將不再符合《規定》。
“現在監管機構好像還沒有明確說傳統的代工方式不可行了,但我們也知道這是未來的趨勢。”廣州一家大型保健品經銷公司的大區經理王先生說,“今后大型經銷企業將選擇并購生產廠家,而中小型的代工廠則必然面臨淘汰。”
轉型之難
“中國保健品行業90%的企業都是做貼牌的,原廠原貌的非常少。”王先生告訴記者。所謂“原廠原貌”,指的是產品自產自銷的企業。但近幾年,國內幾家傳統的大型OEM公司,包括榮成百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廣東仙樂制藥有限公司等都開始探索自有品牌,擺脫代工束縛。
國內一家大型保健品OEM企業的招商經理田先生表示:“我們在一年多前已經開始轉型做自有品牌,基本上以前代工的品種都已申請自有品牌,正在做招商。”
不過,業務結構轉型并非一蹴而就。就國內產能過剩嚴重的維生素C產業來說,石藥、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等老牌原料藥廠,都已有終端制劑業務并探索自建品牌、渠道,但原料藥為主的結構仍未徹底變化。此前已有媒體曝光,為一些外資品牌做代工的企業,同樣的產品,銷售價差可高達30倍之多。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劉偉認為,傳統生產企業要建立自有品牌,并不具備足夠競爭力,“生產企業品牌建設投入資金較大、收效慢;管理、品牌經營等人才隊伍建設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自有營銷網絡較薄弱,鋪設時間長及渠道廣皆限制其發展終端市場。”
“經銷環節也很復雜,經銷商要通過省代、市代等層層盤剝,所以不能簡單用售價減成本來計算中間利潤。”王先生認為,上述政策也將壓縮經銷商的利潤空間,改變市場推廣模式。
而張大超則表示,新規推出,將推動經銷商與生產商緊密對接,規范代工企業。“其實就是推動代工廠從低端的OEM向ODM逐步轉型的過程。”
IDWN0417 補腎產品招商 http://www.njgct.com 保健品招商 http://www.guohuit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