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 壓瘡 壓力性潰瘍 - 褥瘡的基本處理方法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非優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皮膚壓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于壓瘡合并征。
病因
1.壓力因素
(1)垂直壓力引起壓瘡至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遭受持續性垂直壓力,特別在身體骨頭粗隆凸出處。如果長期臥床或坐輪椅、夾板內襯墊放置不當、石膏內不平整或有渣屑、局部長時間承受超過正常毛細血管的壓迫,均可造成壓瘡(一般而言皮膚層下的血管可承受的壓力約為32mmHg左右,假若超過以上的壓力,局部血管便可能扭曲、變形而影響到血流的通過,則有缺血的現象)。
(2)摩擦力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易損害皮膚的角質層。當病人在床上活動或坐輪椅時,皮膚可受到床單和輪椅墊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膚被擦傷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漬時,易發生壓瘡。
(3)剪力所謂剪力是一個作用力施于物體上后導致產生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動,是由摩擦力與垂直壓力相加而成。它與體位關系密切,例如平臥抬高床頭時身體下滑,皮膚與床鋪出現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膚垂直方向的重力,從而導致剪力的產生,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壓瘡。
2.營養狀況
全身營養缺乏,肌肉萎縮,受壓處缺乏保護,如長期發熱及惡病質等。
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出現蛋白質合成減少、負氮平衡、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一旦受壓,骨隆突處皮膚要承受外界壓力和骨隆突處對皮膚的擠壓力,受壓處缺乏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壓瘡。
3.皮膚抵抗力降低
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石膏繃帶和夾板使用不當、大小便失禁、床單皺褶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膚抵抗力降低。
臨床表現
1.易發部位
多發生于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又經常受壓的骨隆突處。
(1)仰臥位好發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體隆突處、骶尾部、足跟。
(2)側臥位好發于耳部、肩峰、肘部、肋骨、髖部,膝關節的內、外側及、內外踝。
(3)俯臥位好發于耳、頰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腳趾。
2.臨床分期
美國全國壓瘡顧問小組2007年至新分類
(1)可疑的深部組織損傷皮下軟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皰。與周圍組織比較,這些受損區域的軟組織可能有疼痛、硬塊、有黏糊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
(2)第一期壓瘡淤血紅潤期——“紅、腫、熱、痛或麻木,持續30分鐘不退”在骨隆突處的皮膚完整伴有壓之不退色的局限性紅斑。深色皮膚可能無明顯的蒼白改變,但其顏色可能與周圍組織不同。
(3)第二期壓瘡炎性浸潤期——“紫紅、硬結、疼痛、水皰”,真皮部分缺失,表現為一個淺的開放性潰瘍,伴有粉紅色的傷口床(創面),無腐肉,也可能表現為一個完整的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皰。
(4)第三期壓瘡淺度潰瘍期——表皮破損、潰瘍形成。典型特征:全層皮膚組織缺失,可見皮下脂肪暴露,但骨頭、肌腱、肌肉未外露,有腐肉存在,但組織缺失的深度不明確,可能包含有潛行和隧道。
(5)第四期壓瘡壞死潰瘍期——侵入真皮下層、肌肉層、骨面、感染擴展,典型特征:全層組織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外露,傷口床的某些部位有腐肉或焦痂,常常有潛行或隧道。
(6)無法分期的壓瘡典型特征:全層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腐肉復蓋(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或褐色),或者傷口床有焦痂附著(碳色、褐色或黑色)。
診斷
一般來說,創面周圍伴有紅、腫、熱、痛局部炎癥,如果還有化膿、惡臭癥狀者即可認定為局部感染征兆,伴發熱則說明具有全身反應。
1.多見于截癱、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積燒傷及深度昏迷等長期臥床患者。
2.多發于骶骨、坐骨結節等骨隆突處。
3.在持續受壓部位出現紅斑、水皰、潰瘍三步曲病理改變。
治療
壓瘡早期皮膚發紅,采取翻身、減壓等措施后可好轉。當皮膚出現淺表潰爛、潰瘍、滲出液多時就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
1.藥物治療。
2.物理療法。
3.中藥外用療法。
4.外科手術。
褥瘡多發生于體質虛弱、長期臥床的病人,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發生障礙,不能供給皮膚和皮下組織所需的營養,以致局部組織失去正常機能而形成潰瘍和組織壞死。根據局部組織損傷的程度,褥瘡可分為Ⅰ度(瘀血紅潤期)、Ⅱ度(炎性浸潤期)和Ⅲ 度(潰瘍期)。有些老藥可用來防治褥瘡,且效果滿意。
1.云南白藥治療褥瘡 Ⅰ度褥瘡,可將云南白藥粉溶于75%酒精中調成稀糊狀,用棉簽蘸取糊狀藥液,涂抹患處,每天3~4次。Ⅱ或Ⅲ度褥瘡,按無菌操作法,抽出皮膚水皰中的滲出液,或清理創面后敷云南白藥,無菌紗布復蓋,隔日換藥1次。此法治療Ⅰ、Ⅱ、Ⅲ度褥瘡的總有效率為100%。
2.碘酊預防褥瘡 易發生褥瘡的部位,用2%碘酊外涂,一日3次,連續3天,使表皮形成一層較厚的保護層,以增加皮膚的抵抗力,對預防褥瘡的發生有良好的效果。
3.皮康霜治療多發性褥瘡 Ⅰ度褥瘡的紅斑處用皮康霜外搽,一日3次。Ⅱ度褥瘡的水皰處,在無菌條件下,抽去皰液,用1∶1000的雷夫奴爾流質濕敷,一日3次,待結痂后再搽皮康霜,一日3次。Ⅲ度糜爛潰瘍的褥瘡,先用1∶1000的雷夫奴爾流質濕敷,一日3次,結痂后再搽皮康霜,一日3次。Ⅰ度褥瘡1~2天可治愈,水皰和潰瘍處5~7天可痊愈。
4.消炎止血散治褥瘡 取消炎止血散2~5克,去腐生肌散2克,云南白藥1.5克,3藥混勻裝瓶備用。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清創,然后將混合的消炎止血散撒布患處包扎,每日1次。
5.胰島素與慶大霉素治療深部褥瘡 先常規消毒創面皮膚,并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再用紅外線燈照烤創面20分鐘(距離10cm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胰島素8單位加慶大霉素8萬單位,放在無菌紗布上敷于創面,外敷生理鹽水濕紗布,至后用干紗布復蓋,一日1次。用藥后4~12天炎癥反應逐漸減輕,表面滲出減少,肉芽組織明顯增生,12~14天褥瘡可愈合。
褥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褥瘡是臨床至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老年人是褥瘡發生的高危人群。年老、癱瘓、大小便失禁、營養非優等是褥瘡發生的主要個體因素。
褥瘡其實質就是壓迫性潰瘍或壓瘡,目前把褥瘡發生病因歸納為4種因素,即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其首要因素是壓力施加于骨的突起部位,當小動脈灌注壓在45~50mmHg,并持續足夠的時間后,就會引起組織損傷。但據Gossens報道,剪切力作用于皮膚深層,引起組織相對移位,切斷較大區域血供,比垂直方向的壓力更具危害。床鋪皺折不平、存有渣屑等,都使得摩擦力增加,Gossens指出,摩擦力是機械力作用于上皮組織,能去除外層的保護性角化皮膚,增加對褥瘡的易感性。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褥瘡發生的至主要因素。Dinsdale等研究,人體持續受到2h以上9.3kPa的壓力就會產生組織不可逆損害,引起褥瘡。使用氣墊床分散患者的體重,減輕局部受壓狀況。抬高床頭時不高于30°,避免產生剪切力引起皮膚供血障礙,損傷皮膚。保持床單元整潔、干燥平整,無異物碎屑,有潮濕污染及時更換。穿柔軟透氣衣服,防止摩擦引起皮損。褥瘡局部治療及護理方法
1.解除局部壓迫
主要原則是定期翻身減壓、強調體位及翻身的重要性。要加強上述的預防措施,特別是不能臥于患處,局部應架空,使受壓局部能懸空。患者可給予翻身1次/h,使用氣墊、氣圈、海綿墊避免瘡面繼續受壓。如果有條件的患者可以使用耶魯氏防褥瘡醫用羊皮,這種防褥瘡墊可以給予患者1次/8H,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在使用這種醫用羊皮預防褥瘡。簡單說,直接坐在或躺在床上對人體表面的反壓力與襯有毛高30MM的耶魯氏醫用羊皮后的反壓力要比,相差是極為巨大的,特別是在骨突部位,如背、肘、足跟等。
從物理角度來評,耶魯氏醫用羊皮把病人接觸床面的單位面積加大,從而使單位面積的壓力減少。
使用醫用羊皮后,對病人單位面積的體重壓力可以減少50%以上。
除了減緩壓力之外,醫用羊皮也給病人帶來舒適感,絕大部分病人在出院時,已對醫用羊皮給他們帶來的享受難以離舍。
2.物理治療
紅外照射至創面干燥,適用于Ⅰ、Ⅱ期褥瘡。Ⅲ期褥瘡的治療,目前用高壓氧治療已取得顯著療效。有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簡便的新方法,即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向袋內送入純氧,幾分鐘內可見壞死組織液化,活組織變紅,達到去腐生肌、清創的目的,可使潰瘍面迅速愈合。此外,根據濕性環境更有利于創面愈合的新理論,目前發明了一系列傷口愈合不同階段的不同敷料,不同程度上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變化創面愈合的作用。
行壞死組織清創術,清創后用雙氧水、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利凡諾濕紗布填塞包扎,并將壞死組織送藥敏培養試驗。前5天分次清除創口殘余壞死組織,刮去膿性分泌物,可見創口有肉芽組織生長。藥敏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敏感菌群給予環丙沙星液50ml+利凡諾50ml濕敷創面并填塞腔隙,10日后見創面清潔度明顯增高,無膿性分泌物滲出,肉芽組織生長迅速;皮下腔隙無滲出,縮小至5cm×8cm,之后換藥不填塞腔隙,予相應部位適當加壓包扎。(2)給予TDP紅外線理療,每日2次,每次20~30min,距離30~40cm,既能保證治療的效果,又不致使患者灼傷。理療的同時給予654-250mg+生理鹽水10ml噴灑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創面,以促進創面血液微循環,變化新鮮肉芽組織生長。(3)理療結束后,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并適當固定,向袋內吹氧,氧流量8~10L/min,每日1次,每次10~15min.提高創面組織含氧量,達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目的。經觀察,每次吹氧后創面組織明顯變得紅潤。(4)增強患者營養,促進組織修復。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飲食,保證正氮平衡,促進創面愈合。并分次給予人血白蛋白,血漿輸入,增強患者機體抵抗力及組織修復能力。(5)鼓勵患者臥床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對受限的肢體每日協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每日2次,每次30min.以促進患者全身血液循環。
3.藥物治療
(1)西藥治療方法目前局部治療褥瘡的西藥較多,主要治療原則是抗菌消炎。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有條件的應做分泌物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Ⅱ、Ⅲ期褥瘡清創后局部濕敷的常用藥物有:普通胰島素加生理鹽水、新潔爾滅酊、0.5%呋喃西林、慶大霉素8萬U加生理鹽水10ml、0.5%甲硝唑、白蛋白等。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是一種具有廣泛生理效應的活多肽,具有促進多種細胞生長的作用,在某些條件下能表現出激素樣活性,近年來應用于治療褥瘡。
(2)中藥治療方法中藥治療褥瘡的主要原則是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去腐生肌。Ⅱ、Ⅲ期褥瘡在常規清創后或經上述物理治療措施后可用紅花水濕敷,取其活血、舒通經絡之用;也可用雙料喉風散噴敷,取其抗菌、解毒、生肌、收斂止痛的作用。還可應用中藥云南白藥噴敷以及三七鮮葉外敷、麝香浸泡液濕敷等,均可促進Ⅱ、Ⅲ期褥瘡的愈合。濕潤燒傷膏是一種框架軟膏劑型,所含黃柏、蜂蠟、麻油等成份具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活血化瘀作用。中醫認為艾條能活氣血、祛寒濕。艾條熏蒸時艾條燃燒所放出的熱量能使局部溫度增高,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癥水腫及組織缺氧,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消散,保持創面干燥,促進創面的愈合,因此也用于褥瘡治療。
4.手術治療方法
對于深達骨質的褥瘡應用多種治療方法不理想,則可應用外科處理變化愈合。外科治療包括引流、清除壞死組織、修補缺損。而圍手術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強調術后護理中的體位減壓,可用燒傷懸浮床;傷口護理注意皮瓣血供和負壓引流物的性狀;皮膚護理應減少局部刺激保持干燥;活動適時適量,并指導如半年內手術區域不受壓等相關的知識及技巧等
什么是褥瘡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因患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或者長期乘坐輪椅不能站立和行走造成局部組織持續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營養供應減少和免疫功能降低導致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護理難點.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于褥瘡合并癥.因此,在可能形成褥瘡情況下,要有超前的預防意識,若褥瘡已形成,也要盡早治療!
褥瘡形成的四大原因
褥瘡(醫學稱壓瘡)是長期臥床病人易得的一種特殊疾病。
褥瘡的形成原因大致有四個方面:
其一、長期臥床的病人由于在床上不能隨意翻身、臥床時間長,背、臀等部位皮膚經常受到身體的擠壓,這種情況下,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得很差;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褥瘡發生的至主要因素。Dinsdale等研究,人體持續受到2h以上9.3kPa的壓力就會產生組織不可逆損害,引起褥瘡。使用氣墊床分散患者的體重,減輕局部受壓狀況。抬高床頭時不高于30°,避免產生剪切力引起皮膚供血障礙,損傷皮膚。保持床單元整潔、干燥平整,無異物碎屑,有潮濕污染及時更換。穿柔軟透氣衣服,防止摩擦引起皮損。經上述護理,患者住院期間除原帶入褥瘡外無新的褥瘡發生。
其二,神經損傷的病人,植物性神經功能發生障礙,影響神經對皮膚的營養功能,使病人容易發生皮膚損傷、壞死和潰瘍;
其三,皮膚不能經常透氣,也是形成原因之一;
其四,長期臥床的病人衛生條件比較差,行動困難不易保證個人衛生,如不經常洗澡,換衣服等,這就很易生成褥瘡,生成后難以治療。